庆典策划知识
深读
浩荡春意与火热长假撞了个满怀,释放无限精彩。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省营业性演出密集,观演人次同比增长.%,演出票房同比增长.%,带动文旅消费高达5.亿元。其中,第届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吸引近8万人次现场参与;第8届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吸引乐迷超万,营收破亿。一场场文化盛宴,点燃消费热情,推动“演出经济”异军突起,释放强大能量。
因为一首歌,奔赴一座城
据不完全统计,在“五一”黄金档期,全国举办大型音乐节近场。其中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徐州马蹄音乐节等在江苏盛大开唱。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5月3日,歌手李宇春现身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一首《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引发全场跟唱,也成为年轻人热烈奔赴音乐节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为期3天、汇聚组音乐人的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相关话题在全网获得超8亿关注度,近8万人次亲临现场参与;嘉宾数量超过组的常州太湖湾音乐节更是连唱4天,吸引超过万乐迷,营收突破亿元大关。
乐迷小武向记者透露,以往的音乐节通常中午后开始入场,但是这次咪豆音乐节,观众天还没亮就在检票口前排起了长队。其中,有不少人为了抢占更好的观看位置,前一天晚上就带着充气沙发、小板凳等装备“夜排”。
“一场成功的演唱会,离不开灯光、视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音乐节的火爆,对于南京盘古视听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洋来说,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爆单”。
5月1日在厦门,5月2日在成都,5月3日在天津……“五一”假期之前,沈洋的公司就参与了十余场音乐节项目,进入5月之后,他们的日程表更是被各地音乐节填得满满当当。沈洋见证了音乐节的变迁,也洞察到一些新变化:“多年前看音乐节的观众,主要是年轻人,有不少是偏小众的摇滚、民谣爱好者。现在后、后的父母也会带孩子一起到现场,异地观众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年,常州举办的场大型音乐节演唱会活动吸引全国近万人次乐迷奔赴而来,也让这座“青春乐都”火爆出圈。
今年“五一”假期,常州居民孙女士发现,附近涌现出许多年轻的“追乐男孩”“追乐女孩”。这些为了太湖湾音乐节而来的外地年轻人,让附近小镇旅馆一房难求。
与此同时,在南京溧水“火爆”的咪豆音乐节,已经举办到第届,今年跨省观众占比高达.9%。
“‘因为一首歌,奔赴一座城’,成为年以来被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以演唱会、音乐节作为支点,可以起到多元撬动作用,比如推动相关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城市IP推陈出新,都有非常好的杠杆作用,也给不少地方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收益。
音乐节何以让年轻人狂热
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五一”数据观察显示,在音乐节相关团购销售中,后成为了消费主力军。音乐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大批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为之狂热?
“从下午到晚上,为喜欢的歌手而尖叫,和大家一起蹦迪……”5月1日,豆瓣博主惘然和朋友来到咪豆音乐节,度过了愉快的一天。现场除了资深乐迷,还有大量普通观众涌入,人们的观演姿态多姿多彩。有人在前排尽情摇摆“嗨”不停,也有人在草坪上放置充气沙发,碰到喜欢的歌手就站起来,其余时间边躺边享受奶茶、鸡脖等零食,甚至还有人在现场进行掼蛋等休闲活动。“似乎不论是什么年龄段,不管是大家口中淡然的i人还是热情的e人,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演出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乐迷的体验感。“现场充满热情!现场永远洋溢着生命力!”在外地来宁的国企职员周沫看来,音乐节的举办地多在户外,这符合当代上班族所追捧的“分钟公园理论”,又兼具音乐属性和社交属性,让身处网络时代的年轻人能够在一天之内,同时完成与自然、与人群的联结。
场地装饰也成为乐迷体验感的一部分。周沫认为,音乐节现场的充气人偶是否好看、有趣,拍照是否出片,都是她所看重的。据报道,最近一场音乐节在演出前更换了检票围挡的供应商,原因是“款式太老气”“年轻人更喜欢白色哑光,打卡自拍更好看”。审美的体验,也渐渐成为年轻人判断自己与一场音乐节是否契合的因素。
专程从重庆赶赴南京参加音乐节的邵同学告诉记者,此前,他听说有的音乐节安排了当地特色按摩体验,还有的会针对当地落日美景打造音乐场景,都极具地方特色。而此次来到咪豆音乐节,他不仅早上先游玩了溧水天生桥景区,进场后又在场地内的市集体验了当地美食、手作等,感到心满意足。
“音乐节是在一轮轮洗牌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年,国内第一个原创音乐节——迷笛音乐节首次走出北京,在镇江成功举办,这也是镇江乐迷李心苒爱上音乐节的起点。十几年来,她也见证了音乐节的不断发展,比如今年太湖湾音乐节女厕数量比男厕多不少这一细节,就是在人性化服务方面的进步。而今年的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在排兵布阵上也打破了以往拼盘的规律,第一天风格偏流行歌手,第二天以摇滚乐队为主,第三天则主打嘻哈风,通过细分为不同受众群体提供多样化选择。
不难发现,如今的音乐节已经从单纯的音乐盛典,发展为集成式的文化综合体,为人们提供集吃、游、购、娱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甚至提供情绪价值,让更多年轻人从“线上壁垒”中走出来,发现世界多样性,享受文化内涵。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演出市场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形式也会更加多元多样。”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耿强介绍,当前我们正处于文化消费升级驱动市场繁荣的趋势中,“各种演出的火热,其背后正折射出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崛起。”
“风光”表象的背后
一场成功的音乐节固然能吸引上万人参与,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景区等消费爆发式增长,但“风光”表象的背后,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门道”。
小鹿角智库发布的《—年中国音乐节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年全国落地的音乐节数量高达场,远远超过年的场,创下音乐节市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音乐节和演唱会作为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抓手,这也使得音乐节和演唱会逐渐“下沉”,从大城市延伸到县城甚至乡村。
然而,演出市场超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一些盲目跟风、追求“赚快钱”的音乐节,以为只要邀请一些纯网红乐队、流量歌手唱几首歌、卖卖票就能获得丰厚回报,却忽视了观众对音乐体验的追求。部分元甚至元的超高票价,也被吐槽为“吃相难看”。还有一些主办方仍停留在浅层次的运作思维中,在氛围营造、场地选址、票务销售等方面缺乏深度协调和统筹,导致观众体验感大打折扣。
今年3月以来,音乐节出现一波“取消潮”,全国多个音乐节接连宣布“因不可抗力”取消或延期,引发了广泛热议。虽然主办方并未详细说明“不可抗力”究竟是什么,但在一部分乐迷看来,“票房不佳,无法收回成本”恐怕才是背后真正的原因。
数量激增的演唱会,也面临着“质量”的拷问。近年来,好几场“假唱风波”尚未有定论。今年4月,某位明星在南京的见面音乐会被观众质疑“注水”。对此,该歌手的经纪团队事后虽向歌迷致歉,但也强调“见面音乐会”等同于粉丝见面会,并非个人演唱会。4月底,一场“拼盘演唱会”也引发争议,除一些大牌明星的演出时长未达到观众预期外,还多次出现音箱爆鸣和歌手耳返失灵等问题,其专业性受到质疑。
“演唱会、音乐节不是一项简单的文艺活动,说办就能办,它联动的是社会方方面面。城市在软硬件、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上,都要跟得上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发展趋势。”对于当前部分演唱会、音乐节质量低下,或者出现临时取消、延期的情况,孙佳山分析,“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各个城市应当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的演艺经济发展模式,使文艺IP和城市形象相得益彰,推动文化旅游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演唱会、音乐节的文化属性,同样需要重视。在苏州出演舞台剧《夜行者》的李乃文夸赞这里的观众不一般,“苏州的观众热情、包容,他们可以接受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演出”。去年底,浙江义乌的一场音乐节上,歌手问义乌特产是什么,台下观众统一答“江西小炒”,让这个地方小吃出了圈;而在不久前举行的王心凌南京演唱会上,她大秀刚学的南京话,让词汇丰富多样的南京方言被更多人听见……
在耿强看来,“演出经济”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以往,不少城市常常依靠招商引资的政策、土地、税收等优惠来增强城市吸引力,或是通过在网络端短期投流拉升人气,而打造“演出经济”则需要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综合考虑如何提高一座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文化体验,让观众从下车到离开这座城市,整个过程都能愉快地消费。
耿强教授分析,当前的演出热,不属于以往的季节性“井喷”,也不仅仅是“红五月”,有不少演出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从“掏钱买不到票”的热门演唱会,到一票难求的江苏大剧院舞剧《红楼梦》,到城市里热门LiveHouse(音乐展演空间)里挤满的观众,都反映了我们当前文化娱乐产品供给,还没有及时跟上公众的旺盛需求。“演出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除了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之外,建议相应的金融产品也要及时跟上。此外,好的文化产品也需要更多高质量文化策划公司的出现,更好地促进各地演出市场进一步做出特色、做出亮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顾星欣